歌唱者和器乐演春家一样,要有一件好的乐器,演奏家可以选择得心应手的乐器, 歌手则无法挑选, 他的乐器就是自已的身体。要想掌握好这件乐器, 一开始学唱就要注意歌唱的姿势,建立起正确的身体肌肉力量的运动规律,.找到声音在全身共振的感觉。
歌唱时的正确姿势就是自自然然地站着, 这里也存在着“松"和“紧"的辦证统一。人要站立,无数肌肉就要积扱活动来抵抗地心的吸力, 还要平衡连接一根根骨头的关节的压力与拉力,这种肌肉的高效率的活动, 就是“紧”。但同时又要避免不必要的紧张, 身体的自然挺立要像倚着墙或靠着树杆那样既挺直又放松自如, 有一种舒展的感觉, 头、 肩、颈部不可僵紧,双肩略向后,展开胸廓,有“展翅飞翔"的感觉。但过分的挺胸会影响呼吸机能的弹性, 会使气息憋僵而影响发声, 正如鼓掌時手掌过分僵直会拍不响一样。若胸部凹陷或挺腹则不利于气息的保持; 若站得僵直,又加强腹部向里收紧, 就会造成浑身僵紧, 其结果往往是使气息憋住, 不能流通, 或是由于憋得太难受而在一张口未发音前气息一下子流失了。站立时身体的重心可同时或轮流放在左右脚上,负有重心的脚可略向前站。唱歌时尤其是唱高音时,双腿不可多余地用力, 膝盖不可弯曲, 要稳住身体, 感到自已像棵大树, 深深扎根在地底下。初练者也可先练坐着唱,这可便于找到后背的力量向下集中到后腰、后胯这个力点上的感觉,又可避免小腹因向上提气而用力紧缩造成声音无支持点的毛病。
歌唱时要精神振奋、生气勃勃,好像心中想着“啊!多么美好!我真想放声唱啊”时的心情。面部肌肉不可紧张,表情要自然,眼晴灵活地平视前方,切忌“东张西望”、向上“翻白眼”或向下看鼻尖。牙关、颌关节要松开,下巴放松,不可向前突出,笑肌、双颊、嘴角都要像微笑似地向上抬起,口要“笑”开。
“情动于中而形于外”,适当的形体动作有助于情感的表达,这对歌唱者来说是必要的,但形体动作是歌声的辅助,而且要出自内心,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是为了更完美地表达音乐的内容。练唱时不可用头、手或身体随歌声打拍子,更不应有捂着耳朵唱等怪动作。演唱时切忌矫揉造作。手舞足蹈或毫无意义的千篇一律的手势, 避免多余的动作分散自己及听众的注意力。明朝初年,明太祖第十六子朱权在《词林须知》中述, “凡唱*要稳当,不可做作,如:咂唇,摇头,弹指,顿足之态,高低,轻重,添减太过之音,皆是市井狂悖之徒,轻薄淫荡之声,闻者能乱人之耳目,切忌不可。”古人的这些论述,对我们当今的歌者来说,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。